在《华严经》里寻找光明

时间:2022-05-06


大乘佛教有一部公认的“经中之王”,据说是释迦牟尼佛在成道后的第二个七日,于菩提树下为文殊、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的自内证法门,含摄其全部教法精义,这便是《华严经》。


什么是《华严经》?


《华严经》全称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,华严宗的立宗之经。


大,即包含之义;方,即轨范之义;广,即周遍之义。总说一心法界之体用,广大而无边,称为大方广。佛,即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者;华,即譬喻成就万德圆备之果体的因行;故开演修习佛果之万行,以“严”表示佛果之深义,则称为佛华严。


总之,“大方广”形容所证之法,“佛”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,而“经”则为佛陀之言教。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,从发愿到成佛之因位的“万行如华”,以此荣华“庄严果地”,故曰华严;又佛果地之“万德如华”,以此荣华“庄严果地”,故曰华严。



《华严经》的来历?


据法藏之《华严经传记》卷一记载,龙树菩萨在学完当时已知的佛经之后,认为释尊所说的法并不圆满。龙王知道后,觉得龙树菩萨对释尊的说法未窥全豹,所以邀请他到龙宫阅读海龙所收藏的佛经。龙树菩萨于龙宫中阅完《华严经》后,才认识到释尊确实具有无比的智慧。


龙树菩萨在龙宫中发现的华严经有上、中、下三个版本,上本华严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、四天下微尘数品,中本的华严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、一千二百品,数量巨大、涵义深奥。


他很想把全集带走,但上、中本华严非一般世间人所能理解,于是只把下本《华严经》从龙宫带出,让它流传于世间,令世人得到裨益。此即是十万偈四十八品(或谓三十八品)之《华严经》,而实际上流传的经本只是下本的略本,唐译《八十华严》也只有45000偈。



《华严经》讲了什么?


法界之缘起


什么是法界?其实万事万物的存在,就是法界。《华严经》指出,万事万物都是同源而生,皆是源于颠倒妄想,才会产生了三千大千世界,产生了无量无边的分别事物与现象,这就是万物的缘起。


因此,一切事物都是从法界里缘起而生,缘尽而灭,不断处于流转生灭当中,从未停息。万法唯识,即一切皆因人的念头而起,一旦念头灭,一切都将会寂灭。所谓涅槃,其前提就是修习禅定,由定生慧,开启真实智慧,认清万法皆妄的本质,不再为其所转,继而回归自性,觉悟本来。


十大法界


法界有三千大千世界,这三千大千世界按照将佛和众生的不同分为十大法界,即地狱法界、饿鬼法界、畜生法界、阿修罗法界、人法界、天法界、声闻法界、缘觉法界、菩萨法界和佛法界。菩萨和众生一样也被分为多个阶位,菩萨有五十二阶位,每个阶位修不同程度之法,最终能通达般若波罗蜜,以圆满无碍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。



“一即一切”


所谓一,强调的是最初的本来、不动的本体,即产生万物以及现象的那个根源,它不但超越了空间,而且也超越了时间。在佛法的境界里,时间和空间都是一种假象,甚至佛也是假象,因为佛本身是完全自在,超越一切时空、名相的束缚。所以,从这个角度来说,“一”就是产生一切的不生不灭的本体,就是一切万物的最初本源。


一切众生皆有佛性


华严经有云: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只是执著于妄想而不能证得。也就是说,一切众生原本就是佛,只是执著于妄想,被各种妄想所束缚,才没有觉悟成佛。一旦不再执著于妄想,那么,众生就是佛。


一切皆唯心所造


华严经说,万法唯识,万物唯心,一切皆唯心所造,即:“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”。也就是说,一切事物及感受都源自于心的妄想和偏执,其本质皆如梦幻般的存在。因此,佛教的修行才讲究“摄心为上”。若能明白一切唯心造的道理,不再执着于外在的表象,那么我们就会自然心静如水,远离烦恼。


导归极乐


据经中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的说法,一切众生的修行,最终都是导归极乐。所谓极乐,就是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,从某种程度上讲,极乐世界是众生的保障和归宿,也是众生最方便的修行。因为每一位众生,只要真心念佛和听闻佛号,都有解脱或往生佛国世界的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