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日常用语,都来自于佛教

时间:2022-10-06

提起佛教,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神秘的彼岸世界,与现实人生毫无关系。其实,在我们的生活中,佛教文化每时每刻都不可分离,来源于佛教的日常用语仿佛空气一样,虽然一直供给我们呼吸,却很少被察觉。


据《佛学大词典》的收录,在汉语中与佛教有关的词语多至35000余条。两千年前佛教传入中国以后,随着语言的变化发展,许许多多佛教词汇的概念意义得以引申发展,成为了中国人的一般用语,深深渗透进日常生活。



- 01 -

底下


《往生十因》载:“薄地凡夫,底下异生”。


俗话说,“大树底下好乘凉”。“底下”原来在佛教中指地位比较低的人。


现在通常用来指在某物的下方,或者指某事物的表面之下。



- 02 -

一心


《摩诃止观》曰:“一心具十法界”。


最近的新闻常会提到,对抗疫情,我们万众一心。“一心”原来在佛教中指清净不动的真实本心。


现在通常用来指全心全意地做某事,或指许多人齐心协力,多心如同一心。



- 03 -

实际


《金刚三昧经》:“佛言,实际之法,法无有际,无际之心,则入实际。”

 

在日常口语中,人们常常以“实际上……”一词来开头。“实际”原来在佛教中指远离虚妄,证得圆满涅槃,也可以表示佛法真实的理体。


现在通常用来指真实的情况或者真实存在的事物,与“空洞”“表面”“虚假”等相对。



- 04 -

一尘不染


“尘”在佛教中原指外界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。


立冬大雪纷飞,许多人感叹在白雪中万事万物看上去纯洁得“一尘不染”。“一尘不染”原来指佛教徒在修行时,排除了物欲,不被六尘所沾染,保持心地洁净。


现在通常用来形容环境或物体非常洁净,或者是用来比喻做官清廉,或人品纯洁高尚,丝毫没有沾染坏习气。



- 05 -

花花世界


《华严经》载:“佛土生五色茎,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如来。”


网络上曾流行一句歌词:“花花世界,不必当真”。“花花世界”原来指佛国净土中,每一片花瓣都蕴藏着一个世界,形容佛法殊胜奥妙。


现在通常用来形容繁华之地,也泛指尘世间,时常带有贬义,暗指花天酒地的场所。 



- 06 -

志愿


《华严经·入法界品》载:弥勒菩萨称赞善财童子道:“此长者子,勇猛精进,志愿无杂,深心坚固,恒不退转,具胜希望,如救头然(燃),无有厌足,乐善知识,亲近供养,处处寻求,承事请法。”


电影《长津湖》讲述了中国志愿军的英勇事迹,令人十分感动。“志愿”原来在佛教中是一个同义复词,指的是佛教所说的发愿,如誓愿普度众生、志求解脱,乃至成就一件利国利民的善事。


现在通常用来指志向与愿望,也用作动词指愿意做某事。



- 07 -

抖擞


《法苑珠林》载:“西云头陀,此云抖擞,能行此法,即能抖擞烦恼,去离贪著,如衣抖擞,能去灰尘。”


清代龚自珍有一句名诗:“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材”。“抖擞”原来在佛教中指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。修苦行的僧人,能断除对饮食、衣服、住处等贪著烦恼,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。


现在通常用来指奋发、振作的样子,也指施加外力抖动或振动。



- 08 -

江湖


《传灯录·石头章》记载:当时,很多禅僧来往于江西马祖道一禅师和湖南石头希迁禅师门下参学,由此称这些禅僧为江湖。


金庸笔下,刀光剑影,侠客江湖。“江湖”原来泛指江西、湖南地区禅僧极多,禅风盛极。


现在通常用来指河流湖泊或泛指四方各地,有时也特指武侠小说中的世界。



- 09 -

海阔天空


唐代大历年间,禅僧元览在竹上题诗:“大海从鱼跃,长空任鸟飞。”


俗话说,“退一步海阔天空”。“海阔天空”原出于禅僧元览的题诗,表达了禅宗自由自在的广阔胸襟和活泼的禅机,后来改为“海阔凭鱼跃,天高任鸟飞。”


现在通常用来形容心胸无拘无束或地方十分开阔,也比喻言淡漫无边际。



- 10 -

心猿意马


躁动散乱之心如猿猴攀援不定,不能专注一境。意则犹如奔马,追逐外物。


在《西游记》中,未成佛的孙悟空被称为“心猿”,而小白龙马被称为“意马”。在佛教中,无常多变的妄心被称作心猿意马,也被视为修道的障碍。


现在通常用来比喻心思不专,变化不定,难以专注用心。



- 11 -

家贼难防


《五灯会元·梁山缘观禅师》:“问:家贼难防时如何?师曰:识得不为冤。”


常言道,“日防夜防,家贼难防”。“家贼难防”本为禅语,佛教以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“六尘”为“外六贼”,以眼、耳、舌、鼻、身、意等“六根”为“内六贼”。家贼即指内六贼而言,谓六根的贪欲。


现在通常用来指家属或内部的人作弊营私,难以防范。



- 12 -

一笔勾销


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莲池大师写了七首《一笔勾歌诀》:“五色金章一笔勾”“鱼水夫妻一笔勾”,合称“七笔勾”。

日常生活中,闹矛盾又重归于好的朋友会说:“过去的事情就一笔勾销吧”。“一笔勾销”原来在佛教中指破除一切尘缘,所有世俗牵挂都一下子断除了。


现在通常用来指把帐目上的数字一笔抹去,或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。



- 13 -

味同嚼蜡


《楞严经》:“我无欲心,应汝行事。于横陈时,味同嚼蜡。”


遇到滋味寡淡的食物,人们会感到吃起来“味同嚼蜡”。“味同嚼蜡”原来在佛教中指修行人清心寡欲,淡于世味,不再流连于世俗的气息。


现在通常用来形容食物没有味道,或者指文章或言语十分乏味,毫无生气和感染力。



- 14 -

一弹指


《僧祇律》上载:“二十念为一瞬,二十瞬名一弹指,二十弹指名一罗预,二十罗预名一须臾,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。”


人们常常会感觉时光流逝如“弹指一挥”。“弹指”原来在佛教中是一个时间量词,出自于印度梵语。它也是捻弹手指做声的动作,本是印度的一种风俗,用以表示欢喜、赞叹、警告、许诺、觉悟、召唤、敬礼、诅咒等。


现在通常用来形容时间十分短暂或者流逝很快。



- 15 -

平等


《金刚经·净心行善分》:“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故名无上正等菩提。”


在工作、生活的场所周围,常常会看到“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”的标语。“平等”原是梵语的意译,亦译作“舍”,意思是没有差别,指一切现象都是空幻虚无的,一切佛法都是引导人成佛的,没有差别。


现在通常用来指政治、社会或经济地位处于同一水平,没有等级的差别或专断的特权。



- 16 -

痴心妄想


痴,佛教又称为“无明”,是贪、嗔、痴三毒之一,为一切烦恼之源。

“痴心妄想”常被用来责备一个人总是爱空想。“痴心”在佛教中指不能明辨是非善恶的污染之心,也是受到三毒浸染不能达到清净的妄念之心。


现在通常用“痴心妄想”来指根本办不到的、不切实际的想法,通常带有贬义,形容想法愚蠢荒唐。



- 17 -

心花怒放


《圆觉经》:“若善男子,于彼善友,不起恶念,即能成就正觉,心花发明,照十方刹。”

一个人特别高兴的时候,人们会说他“心花怒放”。“心花”原是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,视心为花。


现在通常用“心花怒放”形容一个人十分高兴,像心里盛开花儿一样。



- 18 -

道具


《华严经·入法界品·宝髻长者章》记载:”修无分别功德道具。”


在一部电影结束的字幕里,人们通常会看到一长串道具组的成员名单。“道具”原来在佛教中指修行所必备的物资器具,通常有三衣六物(三种僧衣和铁钵、铺在地上打坐用的长布及滤水囊三种用具)、十八物(古代大乘比丘常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)等,亦泛指僧尼携带在身边的物品。


现在通常用来特指演出戏剧或拍摄电影时所用的器物。



- 19 -

梦想


《楞严经》中载:“彼诸善男子,修三摩地想蕴尽者,是人平生梦想消灭,寐寤恒一。”


“梦想”的意思是在梦中的念想,原来在佛教中指虚幻空无的世界,身处世界中的人所持有的都是颠倒梦想。


现在通常用来指一个人的理想,也用作贬义词,指做白日梦。



- 20 -

习气


《唯识二十论》载:“言习气者,是现行气分薰习所成,故名习气。”


“习气”在佛教中原指世俗中的烦恼经过很长时间而形成的种种积习,由于人们常常抱有不真实的思想和不正当的行为,久而久之形成的污染本性的习惯、习性、余习等。


现在通常用来指一个人习惯、习性,常带有贬义,表示不良的习惯或作风。



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,来自佛教的语言文字也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。在大部分的时间里,人们都没有远离佛教文化,汉语词汇仍然带着鲜明的佛教文化烙印。